最近,罗永浩这个名字又在网上热闹起来了。
很多人可能有点没看懂,事情的起因不过是他在饭店吃到一盘不新鲜的西兰花,怎么转眼之间,就演变成了一场要为全国人民餐桌安全负责的宏大叙事了呢?
这中间的弯弯绕绕,确实值得咱们普通人坐下来好好琢磨一下。
事情的开头特别简单,也特别接地气。
一月底的时候,罗永浩在北京一家挺有名的连锁餐厅“西贝莜面村”吃饭,点了个家常菜。
结果菜一上来,他发现里面的配菜西兰花看着就不太对劲,蔫蔫的,吃起来口感也不好,明显不是现炒的,特别像那种提前做好的料理包加热后端上来的。
换成我们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最多就是跟服务员抱怨两句,或者干脆就不吃了,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但罗永浩不一样,他以前就是靠着一张嘴在网上出名的,遇到这种事,他肯定得说道说道。
于是他发了条微博,公开批评西贝这么大的餐饮品牌不应该用预制菜,哪怕是半成品也不行,因为这影响了顾客的就餐体验。
他这一说,可算是戳到了现在大家吃饭最敏感的一根神经上——预制菜。
到底什么是预制菜?
说白了,就是工厂里用流水线提前做好,送到饭店后厨简单加热一下就能上桌的菜。
现在我们去很多餐厅吃饭,总觉得菜上得飞快,但吃起来总感觉少了点“锅气”,味道也千篇一律,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用了预制菜。
大家花钱下馆子,图的就是一个新鲜、一个现做的好味道,结果吃到的却是和外卖料理包差不多的东西,心里自然不舒服。
根据一些行业报告的数据,预制菜的市场规模这几年正在飞速膨胀,预计很快就要达到万亿级别。
市场这么大,但相关的标准和信息却很不透明,消费者心里一直犯嘀咕,担心食材不新鲜、营养流失、添加剂过多等问题。
罗永浩的这次公开吐槽,正好把大家心里积压已久的不满给点燃了,一下子就引起了非常广泛的共鸣。
如果事情只到这里,那还算是一次正常的消费者维权事件。
但接下来的发展,就有点戏剧性了。
网上很快就传出了一张截图,据说是西贝的老板在一个内部群里很不客气地回应,大概意思就是说罗永浩算不上什么人物,他想闹就陪他闹。
这张截图是真是假我们先不说,但它一出来,事情的味道就全变了。
原本是一个顾客对一道菜的品质提出的意见,现在一下子就升级成了普通消费者和强势大资本之间的对抗。
罗永浩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吃饭没吃好的顾客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敢于挑战大企业的勇士形象。
紧接着,罗永浩又连续发了好几条微博,话里话外的意思都让人感觉他受到了威胁。
他说自己收到了警告,感觉到了危险,为了安全起见,他不得不跑到外地去躲两天。
您想啊,一个公众人物,因为批评了一家餐厅,就到了需要担心人身安全的地步,这得多大的事儿啊?
这一下子,舆论的天平就彻底倒向了他。
很多人开始为他担心,觉得他是一个为了说真话而得罪了资本的“孤胆英雄”。
他之前做手机失败、直播带货的商人形象,在这个时候迅速被一个为了公众利益不惜冒险的“吹哨人”形象所取代。
就在大家的情绪被调动到最高点,等着看这场“消费者大战资本”的好戏如何收场的时候,罗永浩却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他发布了一篇长文,说自己因为这事儿晚上都睡不好觉,经过一番深刻的思考,他决定要做一件大事:他要亲自带着团队,下场去做预制菜的评测。
他要告诉大家,市面上那么多的预制菜,到底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是可以放心吃的。
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恍然大悟了。
前面所有的情绪铺垫、所有的悬念设计,从抱怨一盘西兰花,到暗示自己身处险境,再到最后升华主题,原来都是为了推出他自己的新项目。
整个事件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他巧妙地把自己要做的生意,包装成了一项为民请命的公益事业。
他不是要卖给你东西,而是要帮你筛选和监督,帮你守护餐桌上的安全。
这种角色的转换实在是高明。
他不再是一个卖货的商人,而是成了一个大家可以信赖的“裁判员”或者“监督员”。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地被这样的剧情所打动呢?
其实这背后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这就好比我们从小就爱看包公案,看到受了委屈的秦香莲告状,最后包青天把当朝驸马陈世美给铡了,我们就会觉得大快人心。
为什么呢?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面对一些强势的机构或者资本时,常常会感到无力。
我们渴望公平和正义,希望有人能站出来为我们说话。
罗永浩正是精准地抓住了大家的这种心理,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包青天”。
他先是制造了一个“冤案”,然后把自己放在了审判官的位置上,最后再告诉你,他要为天下人主持公道。
其实,类似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之前清华大学的马翔宇,起初也是因为和自己单位领导的个人矛盾,愤而举报,结果一下子被广大网友奉为反腐的英雄和正义的化身,迅速在网上走红。
无论是罗永浩还是马翔宇,他们都成功地利用了一个具体的个人事件,触碰到了公众情绪中最敏感的那一部分,然后顺势将自己推到了一个道德高地上。
所以,回过头来看整件事,罗永浩从一个抱怨菜不好吃的“小我”,升华到了一个要为全国人民食品安全负责的“大我”,这中间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精心的策划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成功地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普遍焦虑,转化成了对他个人和即将开展的新业务的关注与信任。
至于他是不是真的要“为生民立命”,还是单纯想找到下一个商业风口,也许两者都有。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由一盘西兰花引发的互联网大戏,确实给我们展示了在当今这个流量时代,如何通过叙事和情绪共鸣,来完成一次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个人品牌塑造和商业预热。
那个曾经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的罗永浩,现在正用一种最需要层层解释的方式,开启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新篇章。
专业实盘配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