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又被致敬了
9 月 11 日,上汽通用别克品牌突发海报,致敬理想,为 15 日发布的增程轿车至境 L7 造势,估计理想暗自庆幸:幸亏没有造轿车,不然市场又被抢了。
根据小米致敬保时捷的经验,致敬越多,抢走的市场就越多。比如说公开喊出"半价理想"的零跑 8 月销量超过 5.7 万辆,连续 6 个月蝉联造车新势力冠军。此前,这一宝座为理想的囊中之物。
此外,领克 900 也暗中向理想 L9 致敬,以驾乘舒适为导向,但性能更强、价格更低,"冰箱、彩电、沙发"更好,一下就抢走了 L9 不少销量。
蔚来:增程黄金时代过去,纯电时代到来
现在是理想的艰难时刻,不仅经常被"致敬",还被暗讽。
就在不久前,蔚来汽车 CEO 李斌在第三代 ES8 预售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多家增程车企发布纯电大三排 SUV,这标志着"增程大三排 SUV 的黄金时代正在过去,纯电大三排 SUV 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李斌没有点明增程式大三排的名,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说的是理想 L9。作为曾经的领头羊,L9 的销量被不断赶超。
乐道 L90 卖爆、第三代 ES8 预售形势喜人后,李斌人逢喜事精神爽,说话都硬气了。
李斌以蔚来 G318 川藏换电路线全线贯通为例,他发现行业领先的增程车厂商也把充电桩建到了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这表明纯电车已经很多地方都能去。2025 年拐点已至,随着技术创新,纯电技术带来的用户体验的收益已经超过了加电不方便带来的体验损失。"
今年以来,纯电在国内的销量不仅远超增程车,连增速都大幅领先增程车,此前是增程的增幅一直超过纯电。
今年纯电声势大涨,除了吉利星愿这些小车外,小米 SU7、YU7、L90 这些中大型车也起到了不小作用。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前 8 个月,纯电的零售量同比增速达到 32.2%,约为增程式电动车 10.3% 的三倍。如果具体到 8 月份,前者 17.2% 的增速更是后者 0.3% 的 57 倍。
具体到大三排 SUV,今年 1-7 月纯电渗透率从不足 5% 升至 18%,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 7 月份增程式电动车销量下降 10%。
从市场投放情况来看,今年 8 月纯电动新车 8 款,插混有 4 款,增程式也没有新品。
理想:增程式护城河打破
理想经常被致敬,因为理想是国内增程式电动车的领跑者。其中,理想 L9 要记上一大功劳,它没有纯出电版本,该车一经推出,填补了市场空白,月销一度在 8000 辆以上,立下"高端新能源车"的 FLAG。
随后,理想推出了 L8,同样是增程版没有纯电版,迅速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
在 L9、L8 的帮助下,理想不仅成为造车新势力的领头羊,月销量一度突破 5 万辆。
不仅销量,理想的利润、甚至市值都遥遥领先,赢得了"增程王"的美誉。
理想的成功更多被认为是抢了增程的先机,技术的护城河极低,对手跟上来后,市场格局很快被打破。
理想主要靠增程式一条腿走路,纯电还刚起步,增程式受阻后,整个公司比较被动。
以理想 L9 为例,今年上半年还基本能维持 4000 — 5000 的月销量,到了 7 月,跌至 3760 辆,8 月份跌至 2800 辆。
自小米 YU7 上市以来,理想销量就开始逐渐降低,尤其是在乐道 L90 上市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也就在 8 月,理想汽车的总销量不到 3 万辆,环比同比大幅下降,销量罕见地被蔚来超过了。被理想压制了那么多年,蔚来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进入 9 月份,蔚来集团还有望延续赶超理想之势。
华为:我不服!增程卖得挺好
增程式电动车真要完?华为当然不服气,旗下的鸿蒙智行尤其是问界品牌会第一个不同意。毕竟,鸿蒙智行累计销量超过 90 万辆,成交价高居中国品牌第一,大部分都是由增程式电动车来完成。
首先,问界 M9 仍然牢牢占据 9 系旗舰 SUV 的头把交椅,也是国内 50 万元以上车型的销冠,不带定义那种。
对了,M9 是有纯电和增程两种版本,8 月份总销量超过 1 万台,其中纯电版 932 辆,增程版 9135 辆,纯电与增程对比是 1:9。增程的销量超过 7 月份的数据,但纯电版却低于 7 月。
上市不久的问界 M8 则是 40 万元以上大六座 SUV 的销冠,8 月的销量达到 21537 辆,只有 226 辆是纯电,其余全是增程版。
不要忘了,刚发布的全新一代问界 M7 小定开启 43 分钟订单破 10 万,24 小时破 15 万,以增程版居多。
此外,鸿蒙智行旗下的全新尚界 H5 小订已经突破 8 万辆,新智界 R7 和 S7 也获得了巨额订单,主打的为增程版。
这些都表明,起码在华为体系内,增程车比纯电更受欢迎,这不,别克也来致敬了。
趋势:纯电是方向,PHEV 还将长期共存
蔚来、理想和华为之争,其实是纯电和增程路线之争。
目前来看,纯电是长期的明确方向,但中短期内(特别是未来 5-10 年),PHEV(插混和增程)仍会占据重要市场地位,三者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更多是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和市场阶段的共存与互补。
PHEV 抓住了用户对"续航焦虑"的担忧,提供了"可油可电"的灵活性和安全感,这在充电设施还不够完善的地区尤其有吸引力。它们成为了许多用户从燃油车转向新能源车的"过渡之选"。
尤其在一些电网基础设施薄弱、充电网络建设滞后的国家和地区,"可油可电"的插混和增程车型可能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更具现实意义。
对于积极出海的中国车企而言,PHEV 也是不可能放弃的技术路线。
从长远来看,纯电技术的持续突破:电池成本在下隆(如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能量密度在提升,超充技术在普及(如 800V 高压平台实现"充电 12 分钟,续航增加 500 公里")。尤其是随着电池技术的革命(如固态电池的应用)、充电设施的极致完善以及智能驾驶的全面普及,纯电驱动无疑是最终的方向。但通往这个"终极目标"的道路上,插混和增程这些技术路线仍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DearAuto 立场。 )
———— END ————
法
律
顾
问
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李国勇律师
专业实盘配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