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會:共商合作大計 共謀發展良策
一年一度,又見博鰲。三江入海處,形似巨鰲的東嶼島面朝太平洋,向世界敞開懷抱。
4天會期,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位政界、工商界和智庫學者代表如期赴約,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溝通中凝聚共識,再一次為推動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貢獻“博鰲方案”。
“我們要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旗幟,攜手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打造世界的和平穩定錨、增長動力源、合作新高地,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更多確定性,努力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開幕式作重要主旨演講,引發熱烈共鳴。
這是黨的二十大之后召開的首屆年會,也是三年疫情后首 次全線下舉辦年會。特殊節點,意義深遠,“博鰲之約”向世界展示出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也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注入不竭動力。
置身這一宏大的歷史舞臺,“身兼”論壇東道地和中國對外開放新高地“雙重身份”,海南也主動順應時勢,從幕后服務到登臺共舞,積極與國家戰略、亞洲命運尋求共振,展露出愈加自信和開放的“國際范”。
集智回應時代關切
會場外,海闊風清、椰林蔥郁,29個論壇發起國國 旗迎風飄揚;會場內,人頭攢動、座無虛席,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嘉賓交流互鑒。
相聚在此刻,顯得彌足珍貴。過去三年,新冠病毒、地緣政治沖突和經濟下行輪番踏上舞臺中心,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 所未 有的方式展開。
當今世界怎么了?國際社會怎么辦?今年年會主題早已給出答案: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正如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所言,信任、團結與合作并非什么陳詞濫調,它們是人類數個世代和世紀中經過時間檢驗的智慧。
回顧年會,“一帶一路”、亞洲區域合作、東盟熱帶農業合作、自由貿易港等一系列議題均以“開放”與“合作”為底色。與會嘉賓建設性的意見中蘊含共同的主張:弘揚真正的多邊主義,促進開放的地區主義,以實際行動為區域和世界共克時艱、合作共贏提振信心。
對話中,“中國機遇不容錯過”“看好中國發展前景”的聲音不時傳出——
“中國是亞洲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體,在各方面合作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如此評價;西班牙首相桑切斯這樣贊賞:“中國的現代化和亞洲的增長使世界受益。”
世界經濟的重要動力在亞洲、亞洲經濟的重要動力在中國,這是與會嘉賓的共識。
疫情三年,中國經濟以平均4.5%的增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不斷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信心與力量。不必遠看,一個生動案例就擺在眼前——
“以博鰲論壇所在的海南島為例,旅游業從春節‘黃金周’變成了‘黃金月’‘黃金季’,始終是游人如織,離島免稅品銷售持續火熱。”
正如李強總理在主旨演講中所言,這都充分反映出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反映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也反映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措施的科學有效。
破局貢獻專業智慧
3月29日10時許,距離“碳中和:困局與破局”分論壇活動開始還有半小時,會場便已爆滿。
熱度折射趨勢。“碳達峰、碳中和,絕不是‘就碳論碳’的事,而是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必須政府、市場和企業共同發揮作用,形成*大的合力,才有可能*終實現。”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直言。
“綠色之聲”正從博鰲發出,“綠色實踐”也在博鰲盡顯——
屋頂戴上“太陽帽”,外墻立面披上光伏百葉制作的“新衣”,就連地面也鋪上了光伏地磚,位于博鰲亞洲論壇核心區的東嶼島零碳示范區,光、熱、水、風互動無間,人們依托技術、借力自然,正努力讓碳“歸零”。
從往年的“零碳咖啡”、綠色交通,到如今的“綠電”使用、光儲充電站、零能耗建筑,綠色博鰲的背后,濃縮著海南對綠色發展的不懈探索。
探索,是為了尋求發展的“* 優解”。發展靠什么,實現什么樣的發展,這對于推動經濟復蘇、合作共贏至關重要。
“開放合作的科技創 新生態,將是一把幫助各國從根本上解決許多事關人類發展問題的‘金鑰匙’。”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前院長白春禮直言。
AI驅動、全真互聯、6G技術、大數據……今年年會期間,這些關鍵詞被頻頻提及。既有“老面孔”,也有“新氣象”,勾勒出科技創 新的迭代升級,也繪就同一個經濟增長點:數字經濟。
受疫情等影響,近年來,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網上訂餐等需求激增,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各行各業結合,不斷催生消費新業態。
年會期間發布的“全球及亞太經濟信心調查”結果也顯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核心信息通信技術行業,以及新能源領域和智能制造行業,成為投資熱點。
無疑,推進綠色和創 新發展,成為把握時代發展大勢的必然選擇,也是亞洲和世界謀求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本文轉自網絡)